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

幸福課 泰勒 本 沙哈爾

 
 

幸福課  泰勒 沙哈爾

內容有點多...但是比起我們漫漫的一生......5分鐘也許可以換數十年開心----值得

哈佛最受歡迎的「幸福課」告訴你幸福的真諦

出人意料,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「幸福課」,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《經濟學導論》。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,名叫泰勒·本-沙哈爾。在一週兩次的「幸福課」上,本-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,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,如何更快樂、更充實、更幸福。

 

本-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、內向的人。「在哈佛,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,只有8個學生報名,其中,還有2人中途退課。第二次,我有近400名學生。到了第三次,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,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。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、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,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。」

本-沙哈爾成了「哈佛紅人」。校刊和《波士頓環球報》等多家媒體,報導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。「幸福課」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?我們越來越富有,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?「我曾不快樂了30年。」本-沙哈爾這樣說自己。

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,從本科讀到博士。在哈佛,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,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。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,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。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。他坦言,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。「最初,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。我開始意識到,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,對幸福感更重要。通過研究這門學科,我受益匪淺。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,於是,我決定做一名教師。」

在本-沙哈爾第二次開設「幸福課」的2004年,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導:《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》,標題下的導語說:在過去的一年,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。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舍區主管的信。「我快覆沒了。」這位輔導員寫道。在他分管的舍區內,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。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;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……舍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,並強調該舍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。

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: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,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、很棒的學生,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,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,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。「在內心深處,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。」這名學生說。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,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。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,試過6種藥物,休學兩個月,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。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。」她這樣描述自己。

 

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,在宿舍內自殺,年僅19歲。她的室友回憶說:就在自殺前一晚,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,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。「她看起來很好。她在聽音樂,調子好像還很歡快。」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,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。調查稱:過去的一年中,有80%的哈佛學生,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、消沉。47%的學生,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,10%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……。「我們越來越富有,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?」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。據統計,在美國,抑鬱症的患病率,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,抑鬱症的發病年齡,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.5歲下降到今天的14.5歲。而許多國家,也正在步美國後塵。1957年,英國有52%的人,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,而到了2005年,只剩36%。但在這段時間裡,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。

 

我們來到這個世上,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本-沙哈爾堅定地認為: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,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。「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,標準是錢。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、利潤和虧損,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,金錢是最高的財富。但是我認為,人生與商業一樣,也有盈利和虧損。「具體地說,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,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,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。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,我們在幸福這一『至高財富』上就盈利了。長期的抑鬱,可以被看成是一種『情感破產』。整個社會,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,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,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,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『大蕭條』。」一項有關「幸福」的研究表明,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:「遺傳基因、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。而積極心理學,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、更充實。幸福,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。」

 

本-沙哈爾說:「我知道它是可行的,因為,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。」我們的很多課,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、更好地閱讀、更好地寫作,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?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、實用化,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,這是本-沙哈爾開設「幸福課」的初衷。幸福,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讓本-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,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,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。16歲那年,在以色列長大的本-沙哈爾,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。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,空虛感如影相伴,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。雖為此悶悶不樂,但他仍堅信: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,才能最終取勝;而勝利,一定會帶來充實感,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。終於,本-沙哈爾如願以償,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,和家人、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。那時,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:成功可以帶來快樂,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,都是值得的。

 

「可就在那天晚上,睡前我坐在床上,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。可是突然間,那種勝利的感覺,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,所有的快樂,都消失得無影無蹤。我的內心,忽然又變得很空虛,只有迷惘和恐懼。淚水湧出,不再是喜極而泣,而是傷心難過。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,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,那我將到何處,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?」他極力讓自己鎮定,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。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他仍沒有找回快樂;相反,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。慢慢地他發現:勝利,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,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。「從那時起,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: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?」

 

本-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,誰看起來幸福,他就向誰請教。他讀有關幸福的書,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,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,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。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。他的幸福觀,逐漸清晰起來:幸福,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。「一個幸福的人,必須有一個明確的、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,然後努力地去追求。真正快樂的人,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,享受它的點點滴滴。」

 

本-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,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。當年,為了準備重要賽事,除了苦練外,他須嚴格節制飲食。開賽前一個月,只能吃最瘦的肉類,全麥的碳水化合物,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。他曾暗中發誓,一旦賽事完了,一定要大吃兩天「垃圾食品」。比賽一結束,他幹的第一件事,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,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。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,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,卻停住了。因為他意識到,上個月,因為健康的飲食,自己體能充沛。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,很可能會後悔,並影響自己的健康。望著眼前的漢堡,他突然發現,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,可以說,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。

第一種漢堡,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,口味誘人,但卻是標準的「垃圾食品」。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,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。用它比喻人生,就是及時享樂,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,即「享樂主義型」;第二種漢堡,口味很差,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,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,但會吃得很痛苦。犧牲眼前的幸福,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,他稱之為「忙碌奔波型」;第三種漢堡,是最糟糕的,既不美味,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。與此相似的人,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,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,也不對未來抱期許,是「虛無主義型」;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,又好吃,又健康呢?那就是第四種「幸福型」漢堡。一個幸福的人,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,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。

 

不幸的是,據本-沙哈爾觀察,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,都屬於「忙碌奔波型」。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,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。本-沙哈爾經常講「蒂姆的故事」。在這個故事裡,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。蒂姆小時候,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。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,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。父母老師總告誡他,上學的目的,就是取得好成績,這樣長大後,才能找到好工作。沒人告訴他,學校,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,學習,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。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,擔心作文寫錯字,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。他天天盼望的,就是下課和放學。他的精神寄託就是每年的假期。漸漸地,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。雖然他不喜歡學校,但還是努力學習。成績好時,父母老師都誇他,同學們也羨慕他。到高中時,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:犧牲現在,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;沒有痛苦,就不會有收穫。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,他安慰自己:一旦上了大學,一切就會變好。

 

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,蒂姆激動得落淚。他長長舒了一口氣:現在,可以開心地生活了。但沒過幾天,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。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,自己不能取勝。如果不能打敗他們,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。大學4年,蒂姆依舊奔忙著,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。他成立學生社團、做義工,參加多種運動項目,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,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,而是這些科目,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。大四那年,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。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,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。可他很快就感覺到,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,充滿壓力。他又說服自己:沒關係,這樣幹,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,才能更快地升職。當然,他也有開心的時刻,在加薪、拿到獎金或升職時。但這些滿足感,很快就消退了。經過多年的打拚,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。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。可是,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,他卻沒覺得多快樂。蒂姆擁有了豪宅、名牌跑車。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。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。朋友拿他當偶像,來教育自己的小孩。可是蒂姆呢,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,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,用酗酒、吸毒來麻醉自己。他儘可能延長假期,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,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,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。起初,他快活極了,但很快,他又感到了厭倦。

 

做「忙碌奔波型」並不快樂,做「享樂主義型」也不開心,因為找不到出路,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,聽天由命。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?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?蒂姆為此深感痛苦。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「忙碌奔波型」的人呢?本-沙哈爾這樣解釋:因為人們常常被「幸福的假象」所矇蔽。

 

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:假如孩子成績全優,家長就會給獎勵;如果員工工作出色,老闆就會發給獎金。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,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,最後,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,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,解釋為幸福。好像事情越難做,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。不可否認,這種解脫,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,但它絕不等同於「幸福」。它只是「幸福的假象」。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,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,這是由於這種喜悅,來自於痛苦的前因。「忙碌奔波型」的人,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,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,就是幸福。因此,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。在本-沙哈爾看來,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,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。他們把物質與財富,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

 

在課堂上,本-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: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「為什麼」,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:可以是大房子、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。看看要問多少個「為什麼」,才能落到「幸福」的追求上?問問自己,我做的事情,對我有意義嗎?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?我的內心,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?是不是在提醒我,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?

 

本-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,給了他一點忠告:「生命很短暫,在選擇道路前,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。其中,做那些你想做的。然後再細化,找出你真正想做的。最後,對於那些真正、真正想做的事,付諸行動。」

 

本-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,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。

 用以下3個關鍵問題,先來問問自己:一,什麼帶給我意義?二,什麼帶給我快樂?三,我的優勢是什麼?並且要注意順序。然後看一下答案,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,那個工作,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。10多年前,本-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。他是一名律師,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,並即將成為合夥人。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,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。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,一週至少幹60個小時。早上,他掙紮著起床,把自己拖到辦公室,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、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,佔據了他的每一天。當本-沙哈爾問他,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,這名律師說,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。「難道說,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?」年輕人說不是的。但如果在畫廊工作,收入會少許多,生活水平也會下降。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,但覺得沒其他選擇。

 

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,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。在美國,有50%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。但本-沙哈爾認為,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,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,而是他們的決定,讓他們不開心。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,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。「金錢和幸福,都是生存的必需品,並非互相排斥。」他說。他進一步說,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裡,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,越能做得持久。人一旦有了熱情,不但動機堅定,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。舉例講,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,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,而這快樂的成果,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,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。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,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,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。

 

許多研究表明,一個幸福的人,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,包括婚姻、友誼、收入、工作表現以及健康。幸福與成功,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,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,可以帶來幸福;而幸福本身,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。

 

本-沙哈爾總結出這樣3種工作境界:賺錢謀生、事業、使命感。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,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。這樣每天去上班,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,他所期盼的,除了薪水,就是節假日了;把工作當事業的人,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,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,如權力和聲望等。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,期望從副教授到終身教授、從教師到校長、從職員到主管、從編輯到總編輯;假如,把工作當成使命,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。薪水、職位固然重要,但他們工作,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,動力源自內心。工作是一種恩典,而不是為人打工。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,在工作中自我實現,獲得充實感。他們的目標,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。

 

有一項研究,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。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,沒啥意義;但另一組人,覺得很有意義,做得很投入。他們與護士、病人以及家屬交談,想辦法讓醫院員工、病人舒適。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,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: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,正是我的工作,讓醫院正常運轉,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。

 

就像第二組人,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,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,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,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。有時候,人們並沒有換工作,或改變工作環境,他們所做的,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,從中發現樂趣,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。

 

可以想像,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,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;相反,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,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,也會覺得很幸福。「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,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,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,高尚和有意義得多。」本-沙哈爾篤定地說。

 

不同的人,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。如創業、當義工、撫養子女、行醫、甚至是打家具。重要的是,選擇目標時,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、愛好,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,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,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。「真我的呼喚」,就是使命感。

 

「那真是神奇的時刻。」本-沙哈爾用一段話,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: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,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。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,你就會發現,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,正期待你的光臨,你所經歷的,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。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,你會發現,周圍的人,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。「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,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,而是在讓時間,閃閃發光。」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,因為我們是人。

 

一天,在哈佛的食堂,有個學生走到本-沙哈爾面前,問他: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。學生接著又說:你要小心,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,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,我就要告訴他,別再上你的課。本-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,笑著道:沒關係,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,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,因為我們是人。

 

「總有人問我,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?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。痛苦,是我們的人生經驗,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。人生的成長和飛躍,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。」漫漫人生,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,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,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。事實上,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,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,並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。

 

一個幸福的人,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,但整體上,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。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,如歡樂和愛;很少被憤怒或內疚,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。快樂是常態,而痛苦都是小插曲。剛開始講「幸福課」時,本-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、幽默的人,一個完美的導師,為此,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。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,做誇張表演的人。無論怎麼學,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。

 

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,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,也害了學生。「每次都很緊張,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,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。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,也傷害了學生,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『完人』典型,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、錯誤的路。打開自己,袒露真實的人性,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。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,反而會更受尊重。」

 

本-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,學會接受自己,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;要擺脫「完美主義」,要「學會失敗」。為了更好地記住「幸福課」的要點,本-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:

 1.遵從你內心的熱情。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,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,或選你朋友上的課,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。

 2.多和朋友們在一起。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,親密的人際關係,是你幸福感的信號,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。

 3.學會失敗。成功沒有捷徑,歷史上有成就的人,總是敢於行動,也會經常失敗。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,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。

 4.接受自己全然為人。失望、煩亂、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。接納這些,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,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。然後問問自己,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。

 5.簡化生活。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,好事多了,也不一定有利。你選了太多的課嗎?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?應求精而不在多。

 6.有規律地鍛鍊。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每週只要3次,每次只要30分鐘,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。

 7.睡眠。雖然有時「熬通宵」是不可避免的,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。這樣,在醒著的時候,你會更有效率、更有創造力,也會更開心。

 8.慷慨。現在,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,你也沒有太多時間。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。「給予」和「接受」是一件事的兩個面。當我們幫助別人時,我們也在幫助自己;當我們幫助自己時,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。

 9.勇敢。勇氣並不是不恐懼,而是心懷恐懼,仍依然向前。

 10.表達感激。生活中,不要把你的家人、朋友、健康、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。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。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,始終保持感恩之心。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,請你把它們記下來。

 

「上這門課,真是一種享受。它非常有趣,而且值得學生學習。」一位讀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,在發給我們的郵件中寫道。她還說:事實上,這門課並不會幫我拿攻讀學位的學分。但比起其它課程,我更喜歡做這門課的作業。在哈佛的校報上,也留下學生們的反饋意見:「他教心理學,同其他心理學老師有很大的不同。他試圖讓你把這些理念,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。」「我從記『感恩簿』中收穫最大,在那裡,我每天寫下我充滿感激的事情。」「上這門課之前,聽到『冥想』這個詞,我會不以為然。但是現在,我驚奇地發現,它真的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,放鬆了。」「我認識的每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說,這是他們在哈佛上過的最好的課。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說,它改變了她的生命,給了她一種看問題的不同視角,對幸福的理解,也改變了。」

 

甚至助教們也說,自打跟本-沙哈爾教授「幸福課」以來,一年中,身體出奇得好,心情也爽多了。「我改善了我的飲食、睡眠、人際關係,還有人生的方向感。這些對我來說,都是很重要的東西。」另一位助教稱,這門課的出勤率,平均在95%以上。「它的奇妙之處在於,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,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。」 20062月,哈佛出了件大事,校長薩默斯為自己的驚人之語「女人先天不如男」,付出了「下課」的代價。即將去職的薩默斯悶悶不樂,他的好友找到本-沙哈爾,討論要如何讓校長快樂起來的秘笈,本-沙哈爾慷慨傳授。

首先,他現在可能很煩亂、失落、難過,這些都屬正常,因為他也是人。去大膽地經歷他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,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。

 

第二,建議薩默斯本人,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·吉爾波特的書,書中說: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。事情並沒有像他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,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頂級大學的校長之位。

 

第三,他可以仔細反省一下作為哈佛校長的經歷,回憶自己任期內的巔峰時刻,並用他所學到的東西,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。

 

假如上述辦法仍不奏效的話,本-沙哈爾支了最後一招: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,留下一個座位,校長先生可以旁聽這門課並做相應的論文。

 

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從一本書:「癌症不是病」談起

 
2009 生命的調養:從一本書:「癌症不是病」談起
 
最近,看了一本書,叫做「癌症不是病」,這本書是國外的醫師寫的,顛覆了許多原來一般人的觀念,而且這些觀念是老早醫學界就已經知道的事實,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告訴我們…

癌症不是真正的疾病來源,因為每個成年人,每天都會有300億個細胞死亡,而其中有1%到10%,是癌細胞。

就是說:問題1,我們都有癌症嗎?

答案:是的。它也是身體的運作之一。

問題2,癌細胞是我們自己自動產生的嗎?

答案:是的,每個成年人,每天都會產生幾百萬個癌細胞。因此有癌細胞,您並不需要恐慌,恐慌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,只會讓您增加心情的壓力,讓毒素更多更多,身體便要產生更多的癌細胞來處理毒素。癌細胞的生長和滅亡,就像是您一般的細胞的生長和滅亡一樣,都是身體的自然運作的情形。上空的雲朵飄來又飄走,那麼的自然,您需要恐慌什麼?

問題3,如果是這樣,癌細胞如何產生?

答案:身體總是難免有某些地方阻塞,氧氣輸送就會有問題,也會產生有害身體的物質。細胞便基因突變改造,不再需要氧氣,變成癌細胞,將這些毒素吃掉分解。它改吃毒素,身體就是這樣運作。

問題4,那為什麼它會愈來愈大?

答案:當身體的阻塞一直無法克服,許多地方的毒素會一直累積增加,超過負荷,這樣正常的細胞就會一直轉換來變成癌細胞,以因應這樣的情況。 * 所以心情好與不好,就會造成毒素的累積!請放輕鬆∼笑一個吧∼

問題5,那癌細胞甚麼時候會死亡?

答案: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一樣會死亡。癌細胞會被T殺手細胞處理掉。完成它的任務,最後分解而死亡。

*但如果身體的毒素過多,癌細胞的數量便會變多。*所以不要弄錯了,請不要期待癌細胞死亡,如果您身體的毒素很多的話,您需要癌細胞來協助您!

問題6,如果身體是酸性,那會怎樣?

答:中文常說:「酸臭」,當酸產生的時候,開始腐敗,產生臭味,惡性物質和毒素會不斷地滋長,這個我們平常都可以看得見。即使是一般的水分,不動,就會酸臭。因此毒素會影響到身體,危及身體的健康。

問題7,那身體是很「酸」,又沒有癌細胞來清理,最後會怎樣?

答:毒素大量流入血液,短短一天內,就可能會死亡。所以請建立一個觀念,癌細胞既然是您的細胞,不是什麼「壞小孩」的理論,這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,等毒素處理完,它就會自然代謝死亡。

問題8,所以我們應該感謝癌細胞?

答案:嗯,不需要像是有人說「慈悲」和「愛」、「包容」等等來對待癌細胞,這樣的說法很奇怪的。這是錯認以為癌細胞是壞的細胞的態度。就像是這本書譯本其中一位介紹人的說法一樣,這是錯誤的說法。這是身體自然的運作,跟您感謝不感謝,沒有什麼關係。就好像您每天大小便排泄,對於健康很有幫助,但您不會刻意去感謝「大小便排泄」,是一樣的道理。

問題9,那癌細胞如果形成腫瘤,那會怎樣?

答:身體的正常細胞會和癌細胞一起工作,來產生腫瘤,這是因為這地方可能是最酸性的地區,惡性物質和毒素不斷蔓延的區域。因此腫瘤本身不是壞事,這是代表您的身體有在處理這區域,協助您改善身體。

問題:如果癌症不去治療,會怎樣?

答:男性的攝護腺癌為經過解剖後,33%都有,卻只有1%的人因此而死亡。屍體的解剖顯示,甲狀腺癌、胰臟癌也是醫生檢查出來的三十至四十倍。

問題:難道現代的醫療不好嗎?像是化療?

答:一個由澳洲北雪梨癌症中心放射腫瘤科所做的調查,研究在二十二個主要的成人惡性腫瘤中,化療後五年存活率的效果」,「在澳洲估計是百分之2.3,在美國則是百分之2.1 」。所以不要治療,都不一定會比較差。您需要為了這樣的中獎機率,去作化學治療嗎?

*您是50個人中的幸運的那個人嗎?

問題:真的不要治療,不會怎樣嗎?

答:這本書告訴您:「甚至,完全不治療癌症還比接受治療擁有更高的成功率。」
癌症所引起的現代化的西醫的醫療行為,包括開刀,化學治療、放射性治療,可能產生的傷害,非常的大。甚至是病人致死的主因!

*我覺得當然開始治療,但不是開刀等治療,要先改變心情,紓解壓力。潔淨飲食!

問題:那要請教「開刀」治療,這樣不好嗎?將毒素也一起拿掉,為何不好?

答:癌細胞就像是一群水肥工人,他們每天蒐集水肥,最後將水肥車放在某個地方,他們也在那裡休息,雖然他們的身體又髒又臭,但這不是他們的錯!是這個都市變得又髒又亂,所以需要他們來清理!癌症也是如此。問題並不在於癌細胞本身,如果沒有都市的髒亂,這些身體的毒素,就不會有水肥工人,清潔人員,他們來吸取這些毒素,放進水肥車,形成腫瘤裡面的垃圾,最後他們用盡方法慢慢地消化這些毒素。所以他們是整個都市能夠繼續運作的大功臣。

現代西學的醫療過於暴力,許多人無法從開刀中恢復。正常人都不會喜歡有人讓我們開腸破肚,這樣的風險太大!而且隨後的放射性、化學更是恐怖的醫療,通殺各細胞,這已經是無知的醫療!完全不知道真正會致命的是毒素,不是癌細胞!

如果今天將腫瘤拿掉,身體酸性的問題還是存在,並沒有獲得減緩。癌症還是會復發,因為身體偏酸的問題一直存在。本來會集中到這腫瘤區域,但現在水肥工人和水肥車都被清理掉了,以後的垃圾和毒素如何處理呢?

所以根本的問題不是在於開不開刀,是說,這個人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?這些問題,病患有沒有察覺?如果沒有察覺,能夠繼續快樂生活,情緒穩定也還好,癌細胞還是繼續運作處理毒素,一直到生命的終了。

如果一定要破壞腫瘤,那就要問,這個人的身體的種種問題不會因為這樣而紓解,大部分的人開刀以後,更辛苦。後果更難以承受。
 
問題:開刀等等的治療總有治癒的成功比率吧?那是多少?

答:一個統計的數據,以五年存活率來說,是7%,您覺得高還是低?不去治療,都不一定會死,生活品質也不會降低。

除非腫瘤過大,產生身體的阻礙,可是即使是如此,病患應該趕快改變身體的生活起居的種種習慣:晚上早點休息,潔淨飲食,平常靜坐,放輕鬆,不要對人嗔怒,慢慢接觸大自然,想些快樂的事情,這樣才是養生之道。

問題:有不去治療,會好轉的例子嗎?

答:英國曾經有人被西醫宣告回家吃自己,數日子等死,剛好他的另外一半也是頑固的慢性病,兩個人意想天開,把若干家產處理以後,便快樂地環遊世界了。結果過了一年,因為一直還不死,這樣令當事者也很困擾,只好再去檢查。結果是腫瘤已經消失了。因為他旅遊的心情太好了!

所以心情不要被恐嚇,被您的主治醫師恐嚇,那就沒有救了。因為您任他擺佈,您活著的機率只有7%,而且還沒有離開人間之前,接下來的生活品質非常低劣,而且連累整個家庭進入悲雲慘霧之中。

而且有一件事情,您應該要知道,醫療人員的壽命比較短。而且外科手術者,可能壽命更短。您需要聽從壽命比您還短的人的建議嗎?您需要聽從治癒您的機率很低,大部分都是將人治死的人的建議嗎?全世界沒有一位西醫願意保證您的健康,永遠跟您說機率。您的生死,您希望訴諸於一個不確定的機率?還是您想有智慧地去面對?

連化療的效果只有百分之2到百分之4,他們就都無所謂地給予每個人,讓大家都接受藥物毒素,這樣的治療是不是太超過了?

您有想過一個問題嗎?按照目前的數據以及醫學理論來看,這些醫療人員的能力是有問題的,您為什麼還要堅持接受開刀,難道沒有其他的選擇嗎?

問題:有的只是作切片檢查,應該還好吧?

答:當切片的結果是惡性,醫師的看法還是要割。如果是良性,他還是要割。這樣愚蠢的結果,您還需要去作切片嗎?他都還是要動刀!這切片真的是虛晃一招。

問題:我還是覺得腫瘤應該予以割除?

答:這醫療行為還是需要您自己的同意,因此這只是告訴您一些真相。腫瘤本身裡面所含藏的癌細胞並不是很多,那些並不是讓人致死。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。因此過當的醫療行為反而會變成致死的主因。

像是子宮肌瘤,這割除了以後,還是會不斷地復發,而且它對於身體沒有立即的危險,只會有些不便。可是有的醫生不肯告訴您這個實情,反而一直鼓吹您趕快割除,他的醫德到底何在?還是您應該告訴他這會復發的,可能他沒有這常識,這樣就真的是很荒謬了,需要病患來告訴醫生這個醫理,您還要去找這醫生嗎?您還是堅持要割除嗎?還是要潔淨您的身心,去改變您的生活習慣?

而且一些研究發現,有些身體的代謝變好,比如說發燒,好了以後,癌症也好了。因此身體的代謝功能,免疫功能,排毒功能,才是應該要加強的,這能夠讓您避免身體的阻塞,毒素的累積。

甚至,許多的癌症,醫師幾乎都是兩手一攤,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作,像是許多的骨癌,他們拿不掉您身體那麼多的骨頭,因此他們只好乾脆放棄。另外是像是全身移轉,或許他們也乾脆放棄?他們或許很難進行那樣大規模的開刀,還保證病人可以在手術台上存活?

有的淋巴癌,他們也不可能開刀,因此就要仰仗放射性治療,或是化學性的藥物治療, 這些有毒的治療,也破壞了免疫系統,這樣的傷害實在是很驚人!

然而有些例子,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癌症,一直活到死,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
從來不去檢驗,不去作全身檢查,因此沒有辦法受到醫師的恐嚇。有的則是因為沒有錢,沒有辦法去作檢查,所以都逃過一劫。您說幸與不幸?

而且也有醫案顯示,即使是全身移轉,西醫都放棄了,但還是有治癒的機會,這樣的例子似乎是很驚人。但假如真正的醫師是我們自己的免疫能力呢?

所以如果要將水肥工人統統清除,那是非常短視的作法。癌細胞不是錯誤的所在,只有身體累積的大量的毒素和酸性的體質,才是問題,以及可能的心情的壓力,沮喪等等,影響情緒發生的問題,這才是應該要急迫解決的事件。

所以將癌細胞當作是「壞分子」的想法是非常不明智的。不論是要用「切、燒、割、放射、下毒」的方式來對待這些份子,或是用懷柔,以為是「慈悲、溫柔」用愛來「包容」,都是不明白真實情況的想法!

癌細胞是站在您這一邊的!

它是來幫助您的!

真正的問題是您發生了什麼事情,使您的身體有了毒素和酸性?您的飲食都是肉類、魚肉牛奶蛋類嗎?這些偏於酸性的食品,讓您無法脫離身體敗壞的困局。

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麵包、餅乾?維他命小丸子? 含有砂糖的食品? 漢堡、雞排? 含有牛奶、咖啡的食品? 豬肉?牛肉?鴨肉?雞肉?魚蝦?螃蟹? 氫化植物油?沙拉油?蛋?還是您每次感冒都在吃 抗生素? 喝酒?

您不想要脫離這些對身體不好的東西嗎?這些廣告下的商品嗎?

還是您每天都愁眉不展?

您每天都有許多的壓力嗎?

您想要放輕鬆嗎?

以前日本有對雙胞胎姊妹,他們叫做金花銀花婆婆,他們愉快地活到人瑞的歲數,他們沒有去作身體全身檢查,因為他們直接拒絕。所以孝順的子女就不會因為醫療人員的勸說,讓這兩位婆婆進入開刀房,您覺得呢?

中醫的治療方式,是非常立竿見影的,因為中醫講究整體的治療,而癌症的病患,通常身體是偏於寒冷,因此會讓身體阻塞更加地嚴重。中醫便會用熱藥來處理。 但優秀的中醫很少,難見,因此改善您的生活和觀念,輕而易舉!

而最重要的病人本身的知見,如果以為癌症的癌細胞是壞的細胞,就會墮入這醫療方式的錯誤,我們應該改正過來!

健康的飲食

潔淨的心情

每天都愉快

帶著笑臉

原諒那些因為無知而恐嚇您的西醫

偶爾的時候,靜靜地坐著思維,偶爾去動一動想想癌細胞現在一直在幫您,這是多麼好的事情!

您的身體持續在運作,您的功能一直堅持運作,他們根本就沒有放棄!

所以您是不是要改變對這世界的想法?

您是不是太苛刻自己?

您是不是太苛刻他人?

不要一直唉聲嘆氣,要歡喜癌細胞幫助您!

給自己個改過的機會吧!今天不要罵人,但可以快樂地唱歌∼稱讚別人∼

放輕鬆吧,您開始注意您的身體,也注意您的心情,這已經是調養了,這已經是世間的智慧了!

帶著慈心,去佈施些可憐的人,這樣歡喜和人來結緣!

憂愁的日子,是不是黑白?看些笑劇,每天笑一笑!(哈,不要太無聊!)去到處對人笑一笑,打招呼!去附近公園走走,去作個早操!

聽些輕鬆的音樂!練習對鏡子笑,您已經不清楚自己的笑容了吧?

因為這生命不真實,我們的意識也不真實,所以應該思維這樣的道理,改變自己的價值觀,心平氣和,過完這輩子。未來還有許多的時光等著您!但那又是另外一個意識心的故事了!

 
 

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

教您高「枕」而無憂

教您高「枕」而無憂


此篇報導至為重要
我長期『趴睡』終不免於今年10月16日挨上一刀

「我從來沒想到睡覺也會睡錯!」新竹縣男子彭瑞德常年右臂痠痛,看了無數骨科,始終未能根治,直到轉介神經外科,才發現他從小至今睡覺時枕頭沒枕對位置,以致原本應微呈S型的頸脊椎變成直直的,只好緊急開刀置換成鈦合金脊椎。  

卅九歲的彭瑞德,從小習慣枕頭只墊到後腦勺的一半,不覺有什麼
不舒服。

多年前他開始感到右上臂緊繃痠痛,到骨科就醫照X光都正常,醫生大都開給他肌肉鬆弛劑或止痛藥
,並勸他不要熬夜或提重物。

「以前痠痛約三個月發作一次,去年起頻率增高,今年四月起甚至痠、痛、麻到受不了,不能開車了」
,彭瑞德說,他遍訪骨科醫師,止痛藥完全無效,懷疑是否骨頭裡長了什麼壞東西。  

直到竹北東元醫院骨科醫師楊迪山為他照核磁共振,發現他的頭脊椎第五節頸椎處神經變得像紙片一般薄
,整條頸脊椎的形狀是直的,緊急轉介到神經外科治療。  

他不解病因,還對醫生說,「可能是我原本當憲兵,每天都站很直,所以脊椎很直」;上月當他再請苗栗頭份為恭醫院副院長王超然檢查時,才剛躺下,醫護人員就發現他枕頭只枕一半,整個脖子部分空空
的沒依靠。

「我都是這樣睡的啊!」他不以為意,但醫生說,白天站立時頸椎承受的壓力,到晚上睡覺還是沒放鬆
,經年累月下來,第五節頸椎壓迫到神經,以致反射到右上臂才會痛苦難當。  

王超然為他手術,取出第五節變形的頸椎,置換鈦合金材質的新頸椎,終於解決他多年的痛苦;如果能
早些發現,可以藉助復健治療而復原。  

怎麼「枕」才無憂?
 

古人說「高枕無憂」,但現代醫學認為,枕頭太高或太低,對頸椎都不好,墊錯位置更會出問題,短期
可能痠痛不舒服,長期則難逃挨刀大手術。  

新竹市復健科診所醫師張辰光表示,睡眠時如何正確的墊枕頭非常重要,
枕頭一定要墊到脖子處,民眾
可自我測試,當躺下時,下巴最低處若朝天,就表示枕頭太低,若下巴往下壓,即枕頭太高,下巴應該保持水平,才是舒服且正確的枕頭高度。  

張辰光表示,睡眠佔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,姿勢不可不慎,像有些家長以為讓孩子睡硬板床,骨頭才會

長得正,其實人體臀部、腰部、肩膀三處的肉多少不同,硬板床會讓身體曲線處不能貼到床面,以致不能放鬆休息,不舒服也不健康 

他說,還有很多人習慣不墊枕頭,睡覺時頭會向後仰,頸椎承受的壓力比向前仰時還高出一倍,長期下
來,一定會出問題。

至於枕頭的高低,年輕人可稍低,年紀大後要稍高些,因為頸椎的柔軟度會隨年齡改變,愈老愈僵硬,
就需要更多的支持。  

張辰光建議,
平睡(仰姿)時,枕頭要剛好從整個頭部一直墊到脖子,不能墊到肩膀,更不能只墊到後腦一半之處,膝下最好安置一個小枕頭;側睡時高度要加高一倍,兩膝間也要夾個小枕頭;趴睡最好避免,因為頸椎會承受過大壓力;起床時則要記得先側姿,手扶著起來,再下床,不要直接仰臥著就坐直起身。  

他特別強調,不論姿勢再怎麼正確,固定太久都不宜,久了一定要換一換,睡覺要翻身,坐久要站起來
動一動,脊椎才能保養好。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生楊珮瑜也表示,
睡姿不好往往引發頸肩肌肉痠痛或頭痛,嚴重者還會胸悶
 

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

¥O¤H·q¨Øªº¤k«Ä! ¨HªäµÙ_¦w¦w§K¶O±Ð¾Çºô¯¸

令人敬佩的女孩! 沈芯菱_安安免費教學網站

令人敬佩的女孩! 我們的國家、社會需要多一些像這樣的年輕人,
奉獻才華,關心弱勢,有行動,有作為。
得到家人、社會、國家的肯定之外還一直再做出貢獻。
 
安安免費教學網站
 
沈芯菱得獎獎狀及電腦證照略表~
http://www.anan1.webnow.biz/ok/new_page_1.htm

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

µ£¦~°µ®a¨Æ ±N¨Ó¤u§@¤~°ªÁ~


童年做家事 將來工作才高薪

更新日期:2009/11/15 22:17
 
 

現在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?

 

專家說

要增加孩子競爭力,父母要學會放手,讓孩子參與做家事

美國哈佛大學就發現,童年時家事做得多,長大後不但人際關係比較好,

就連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,也高出四倍,來看今天的主播周記。

 

 

什麼,都小六了,還真有同學沒做過家事,沒關係,只要肯學就會做,先來挑戰一下最入門的摺衣服。

 

 

同樣年紀同個班級,卻有同學超專業,可比百貨公司專櫃人員,摺得又快又好。

 

摺衣服、洗碗掃地早就會了,還想挑戰高難度學做菜,家長放手讓孩子做家長,真的很重要。

 

 

美國哈佛大學更研究發現,

童年經常做家事,長大後人際關係比較好,獲得高薪工作機會會高出四倍

失業機會則大大減少了十五倍。

 

 

真是萬萬不得,過度保護,

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,會剝奪學習機會

因為

就連拖地、掃地、擦桌子、擦窗戶這些小小的家事,也能養成勤勞習慣

還能培養孩子分析判斷、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

家長要想得開,不要讓孩子變成生活白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