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十二平均律流行世界
德國作曲家巴赫於1722年發表的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(Das Wohltemperierten Klavier,中文意思是「完美調音的鍵盤樂器」),有可能就是為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所著。十二平均律的德文是Gleichschwebende Temperatur,而不是Wohltemprierte。平均律的英文是Equal Temperament,Temperament是Temper(調律)的動詞,因為百餘年來歐美各國的調律都採十二平均律,故現在習慣以 Temperament表示十二平均律。
James Murray Barbour (1897, 3, 31 - 1970, 1, 04) 研究「調律技術演進史」,認為1842年由英國樂器製造廠Broadwood找到十二平均律的調律法,十二平均律才能普及。[14] 巴赫的鍵盤樂器則是使用他的學生,音樂理論家Johann Philipp Kirnberger綜合中庸全音律與五度相生律的原理,所發明的調律法。
.
.
.
十二平均律表
將主音設為a1(440Hz),來計算所有音的頻率,結果如下:
音程名稱 | 十二平均律的倍數 | 頻率 |
---|---|---|
完全一度(A1) | ||
增一度/小二度(A♯1/B♭1) | ||
大二度(B1) | ||
小三度(C) | ||
大三度(C♯) | ||
完全四度(D) | ||
增四度/減五度(D#/E♭) | ||
完全五度(E) | ||
小六度(F) | ||
大六度(F#) | ||
小七度(G) | ||
大七度(G#) | ||
完全八度(A) |
其中
- 99 音分
- 99.9 音分
- 100 音分
- 99.9 音分
前奏曲 是一種短樂曲。前奏曲以前只是組曲之前的器樂引子,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興演奏一小段,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。前奏曲也用於歌劇以代替序曲,曲式自由,一般取材於劇中的音樂,在正場前使用。17世紀時出版商在出版樂譜以前會印發前奏曲作為廣告。
序曲與前奏曲最大的差別,主要是前奏曲可放在各幕之前,但序曲只能放在第一幕之前,這是因為序曲是代表整部戲劇、歌劇或芭蕾的劇情,而前奏曲一般只代表各幕的劇情。此外,序曲一般會先完整演奏結束,之後才正式進入第一幕;而前奏曲則是在樂曲快結束時,布幕便開始緩緩升起,直接把觀眾情緒導入該幕的劇情內,所以前奏曲也常常直接銜接該幕的第一首曲子,而並無明顯結束的樂句。
在巴洛克音樂時代,前奏曲也經常作為賦格曲的前奏,巴赫就曾為所有12個大調和12個小調寫過前奏曲和賦格曲的組合,總稱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。
到了浪漫主義時期,蕭邦寫的《24首鋼琴前奏曲》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性質,具有浪漫與幻想的風格。李斯特寫過一部《前奏曲》,但並不是真正的前奏曲,而是一首獨立的交響詩,取材於一首詩,原意為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前奏,可是李斯特的作品卻不悲觀,充滿對人生的讚美和肯定。德彪西也寫過獨立的前奏曲。蕭斯塔科維奇也寫過鋼琴曲《24首前奏曲》(也是和賦格曲的組合)。
.
.
.
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