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

只有海鮮、沒有海洋!世界上根本沒有「?仔魚」

 

大家一起拒吃「魩仔魚」吧!
 
 
 

只有海鮮、沒有海洋!世界上根本沒有「魩仔魚」
點評:知道魩仔魚是「魚苗」後,你還吃得下去嗎?
~~~請多多轉寄別在吃了!!!功德無量
 
 
你吃過魩仔魚嗎?沒吃過很好,吃過的民眾千萬不要再吃了!現在的魚,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;還在吃奶嘴的時候,就被當作「魩仔魚」給撈上桌。根據水產試驗所的報告指出,魩仔魚其實是「200多種魚的魚苗」,至今市場依舊買得到;如果繼續吃下去,沿岸漁業可能會完全滅亡。
魩仔魚「實質上」是200多種魚苗的統稱!(圖╱取自廖鴻基部落格)
老一輩的媽媽常說:「魩仔魚營養啊,有豐富的鈣質。」事實上魩仔魚根本不是一種魚,而是「魚苗」的統稱!最早研發出雙拖網捕魚的是日本,但日本政府發現,這種捕魚方式會毀了整個國家的海洋生態,早早就禁止使用。然而台灣卻在1977年大量引進日本的雙拖網捕魚法,大肆捕撈之下甚至還將魩仔魚「外銷」給日本!而台灣的漁獲量,也從1977年開始直線下墜。
海洋作家廖鴻基在與老船長聊天時,聽到老船長感傷的說:「現在的魚仔,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。」討海討了四、五十年,卻眼見台灣的漁業在最近幾年崩壞,自然感觸良多;現在許多漁夫連還在吃奶的魚苗都不放過。這些魩仔魚是整個沿岸海洋魚類的數量基礎,牠們長大後可能生小魚,個體經濟價值也更高;但是台灣人卻愛吃魚苗,早早扼殺了牠們的機會。
一餐魩仔魚就可能吃掉數千條!(圖╱取自廖鴻基部落格)
「人不吃魩仔魚不會怎樣,但牠卻是許多魚類賴以生存的食物。」根據統計,一米杯的魩仔魚,就可能多達5400尾魚苗!如果再不嚴格禁止魩仔魚的販售與捕撈,台灣沿岸很快就會無魚可撈(其實現在也差不多了),真正成為「只有海鮮、沒有海洋」的惡劣國家。如果市場上繼續販售俗稱「魩仔魚」的魚苗、人民也選擇繼續購買,海洋版「寂靜的春天」很快就會到來。
編按:
我必須說老實話,廖鴻基老師是我老師,所以我在課堂上聽過的,比這篇文章還要多一些;有雲友提出「網路追追追」的文章來反駁「不該吃魩仔魚」的說法,現在我來針對追追追在最後引用的「漁業署結論」做簡單回應:
漁業署結論一、魩仔魚是由鯷科、鯡科魚類之仔稚魚組成,並非文章中所稱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。
第一個結論,顯然是以「學術上」做區別;然而在現實情況下,人們在捕撈、販賣魩仔魚的時候,是不可能一條一條去分辨的,加上魚苗也沒這麼好分。
因此,就「實質上」而言,魩仔魚的確是兩百多種魚苗的統稱!而這個說法是來自水產試驗所,也不是廖老師自己掰的。
漁業署結論二、該文強調,目前政府已有相關的作法,「目前已輔導相關縣政府公告各該縣轄區海域魩鱙漁業管理規範,規範距岸五00公尺內海域為禁漁區,每年六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為禁漁期。」未來也會逐年淘汰捕撈。
然而日本卻是「早早放棄雙拖網捕撈」魩仔魚,看出差異了嗎?台灣漁業已經快要乾枯了,卻還在「未來逐年淘汰」;等到那個未來真的來了,也不用淘汰了,因為沿海只剩下海帶。
追追追文中還引用「王友慈」博士的說法,提到「吃也不對、不吃也不對」的窘境;不吃居然是因為「對國人的營養需求有影響」。(註:這疑似網路追追追作者自行臆測補充,非教授言。)
記者已經好幾年沒吃魩仔魚了,我還是活得健健康康的,跑三千公尺只要十二分半。但是魩仔魚對於其他魚類卻是必要的糧食,文中怎麼沒提到?
人類不吃魩仔魚,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;但是其他魚類缺乏食物來源,卻是會引發危機的。文中王博士還提到可以從東南亞進口,真是可怕的說法。問題根本在於:「我們不該吃魚苗!」
魩仔魚也是其他魚類食物來源。(圖╱翻攝自《菜市場魚圖鑑》)
關於「魩仔魚」混獲與種類的相關資訊:
這裡我引用部分海洋大學謝豐任碩士論文《台灣地區週邊水域魩仔魚漁業混獲特性之研究》的摘要做為補充(指導教授正是王友慈),以彌補許多民眾的困惑;下方延伸閱讀有碩士論文全文電子資料,歡迎自行至國家圖書館註冊、參考。
該研究指出,台灣週邊海域的魩仔魚,魚類組成分別會就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上有所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在梗枋、枋寮、萬里及福隆是以「刺公鯷」及「異葉公鯷」最多,淡水與新竹則以「沙丁」及「刺公鯷」的漁獲率較高。台中海域則以「綾鯷」及「刺公鯷」數量較豐。
然後是許多民眾疑惑的「混獲」率,也是「魩仔魚實質上是200多種魚苗」的說法來源;由於漁民在捕撈時,不可能一條一條魚苗去辨別,一定會有許多混獲情形發生。以下是該研究所指出的混獲率與種類:
【混獲率】
淡水海域之月別混獲率:0.84~76.65%
新竹、台中、枋寮及梗枋海域之月別混獲率:0.31~18.77%
福隆及萬里海域之月別混獲率:低於8.49%
【混獲魚種】
淡水海域:狗母魚科、鰏科、鎖管、沙鮻、鰕虎魚科及鰺科。
梗枋海域:沙鮻、鰏科、狗母魚科、鰕虎魚科、鯛科及天竺鯛科。
枋寮海域:鰏科、鎖管、沙鮻科、狗母魚科、蛇鰻科、金線魚科及天竺鯛科。
新竹海域:沙鮻科、鰏科、鯛科、臭都魚科、鯔科及大眼海鰱。
台中海域:鰏科、湯鯉科、鰕虎魚科、鯛科及沙鮻科。
福隆海域:雀鯛科、狗母魚科、鯔科。
萬里海域:鯛科、天竺鯛科、鰺科及鰏科。
至於魩仔魚捕獲方式,通常是以「雙拖網、流袋網」等網具捕撈,其網目大小為0.2 cm × 0.2 cm,主要漁獲物為年齡24週,體長4 cm以下之魩仔魚,1977年引進使用。(
 
 
 

鋁箔紙的妙用。

 
鋁箔紙的妙用。



~: 鋁箔紙到底該用哪一面呢 ?


鋁箔紙一般不是都有一面是亮面.另一面則是不亮的面

該用那一面才是正確的??


鋁箔紙分為光面及霧面,究竟該將亮面還是霧面朝向光熱處呢?
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教授房漢彬表示,


一般來說,霧面較易吸熱,因此應將霧面朝向光熱處,才會發揮效果


例如烤地瓜,應以鋁箔紙的亮面包裹食物,以霧面對著炭火,食物才容易烤熟
若是將鋁箔紙當成遮陽板就得將亮面朝向光源,將光及熱折射,才會較清涼。

 

 

箔紙是居家櫥櫃中常備用品,價格低廉、容易使用、隨用隨棄免清洗、耐高溫、可保溫等好處。不過,更棒的是,鋁箔紙通常經得起我們的『二重剝削』

首先,我們先來看看鋁箔紙的第一重剝削:

1.防油膩、助清洗

首先,我們可將鋁箔紙折出一個較漂亮的角度平鋪在盤子,然後再擺上較油膩的菜餚(如烤魚或炸天婦羅等),用完餐,只要將鋁箔紙拿掉,讓清洗工作可更輕鬆完成。同理,也可鋪在沾板上切油膩食材,以免沾板沾油難清洗。或是炒菜前,可將鋁箔紙貼在瓦斯爐台前牆面上,以免噴到的油漬難清除。


2.包裹食材碳烤、增風味

當然,也可將食材包入鋁箔紙內進行燒烤,比如奶油螃蟹、烤蛤蠣等,可鎖住食材的鮮甜風味!


鋁箔紙一般分光面及霧面。霧面較易吸熱,所以應將霧面朝向光熱處,才會發揮效果。因此,烤肉時,以鋁箔紙亮面處包裹食物、霧面對著炭火,肉才容易烤熟。

【小叮嚀】
坊間傳說用鋁箔紙燒烤會致癌,但衛生署指出,目前並沒有關於以鋁、錫箔紙包覆食物燒烤加熱會產生有毒物質的相關報告。


但基於安全考量,衛生署建議消費者,若是用鋁箔紙包裹食材燒烤時,不要在鋁箔紙內滴入檸檬汁等酸性物質,因為鋁箔紙是金屬類,當金屬與酸性物質混合在一起時,會發生化學變化,容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

3.可快速幫助冷凍

從市場買回來的肉品或海鮮可以趁鮮用保鮮膜包好,再包上一層鋁箔紙放入冷凍庫,這樣可以讓食材更快速冷凍,保持食物鮮度!

鋁箔紙的各種妙用,讓忙碌現代人做家事事半功倍。而且,用過的鋁箔紙,千萬不要就這樣丟棄!讓我們來對它們進行二次剝削!

1.我們可以將用過的鋁箔紙揉成一小團,丟進洗碗槽的排水孔。鋁箔紙團經水沖洗會與排水孔衝撞,產生金屬離子作用,排水孔就不易沾黏廚餘的油膩,並有除臭的功能。(真的有效!筆者家中用了很多年,清洗排水孔變得很簡易!

2.揉成小團的鋁箔紙會有許多稜線及稜角,可像砂紙般產生刮削作用。這時就可用來刮馬鈴薯、牛蒡、老薑等果皮,不用擔心削掉太多,且細節部位也容易削,成為安全的削皮器


3.也可取代菜瓜布用來括除鍋子底層燒焦處。不過,如果家中使用的是不鏽鋼鍋,就避免使用此方法,容易刮傷。


4.家中變鈍的剪刀只要在折成兩三層厚的鋁箔紙上剪一剪,便可輕易地讓剪刀恢復雄風。同理,也可以用幾張重疊的鋁箔紙對折,再用菜刀慢慢裁開,作為現成的磨刀石!


5.在台灣這樣的亞熱帶區可能不需要,像在日本、歐美冬天會下雪的國家,天氣一冷,排水管容易結冰水出不來。這時,可用鋁箔紙將水管包裹好,據說這樣可以隔絕冰凍的空氣




只有海鮮、沒有海洋!世界上根本沒有「?仔魚」

 

大家一起拒吃「魩仔魚」吧!
 
 
 

只有海鮮、沒有海洋!世界上根本沒有「魩仔魚」
點評:知道魩仔魚是「魚苗」後,你還吃得下去嗎?
~~~請多多轉寄別在吃了!!!功德無量
 
記者黃郁棋╱特稿
你吃過魩仔魚嗎?沒吃過很好,吃過的民眾千萬不要再吃了!現在的魚,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;還在吃奶嘴的時候,就被當作「魩仔魚」給撈上桌。根據水產試驗所的報告指出,魩仔魚其實是「200多種魚的魚苗」,至今市場依舊買得到;如果繼續吃下去,沿岸漁業可能會完全滅亡。
魩仔魚「實質上」是200多種魚苗的統稱!(圖╱取自廖鴻基部落格)
老一輩的媽媽常說:「魩仔魚營養啊,有豐富的鈣質。」事實上魩仔魚根本不是一種魚,而是「魚苗」的統稱!最早研發出雙拖網捕魚的是日本,但日本政府發現,這種捕魚方式會毀了整個國家的海洋生態,早早就禁止使用。然而台灣卻在1977年大量引進日本的雙拖網捕魚法,大肆捕撈之下甚至還將魩仔魚「外銷」給日本!而台灣的漁獲量,也從1977年開始直線下墜。
海洋作家廖鴻基在與老船長聊天時,聽到老船長感傷的說:「現在的魚仔,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。」討海討了四、五十年,卻眼見台灣的漁業在最近幾年崩壞,自然感觸良多;現在許多漁夫連還在吃奶的魚苗都不放過。這些魩仔魚是整個沿岸海洋魚類的數量基礎,牠們長大後可能生小魚,個體經濟價值也更高;但是台灣人卻愛吃魚苗,早早扼殺了牠們的機會。
一餐魩仔魚就可能吃掉數千條!(圖╱取自廖鴻基部落格)
「人不吃魩仔魚不會怎樣,但牠卻是許多魚類賴以生存的食物。」根據統計,一米杯的魩仔魚,就可能多達5400尾魚苗!如果再不嚴格禁止魩仔魚的販售與捕撈,台灣沿岸很快就會無魚可撈(其實現在也差不多了),真正成為「只有海鮮、沒有海洋」的惡劣國家。如果市場上繼續販售俗稱「魩仔魚」的魚苗、人民也選擇繼續購買,海洋版「寂靜的春天」很快就會到來。
編按:
我必須說老實話,廖鴻基老師是我老師,所以我在課堂上聽過的,比這篇文章還要多一些;有雲友提出「網路追追追」的文章來反駁「不該吃魩仔魚」的說法,現在我來針對追追追在最後引用的「漁業署結論」做簡單回應:
漁業署結論一、魩仔魚是由鯷科、鯡科魚類之仔稚魚組成,並非文章中所稱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。
第一個結論,顯然是以「學術上」做區別;然而在現實情況下,人們在捕撈、販賣魩仔魚的時候,是不可能一條一條去分辨的,加上魚苗也沒這麼好分。
因此,就「實質上」而言,魩仔魚的確是兩百多種魚苗的統稱!而這個說法是來自水產試驗所,也不是廖老師自己掰的。
漁業署結論二、該文強調,目前政府已有相關的作法,「目前已輔導相關縣政府公告各該縣轄區海域魩鱙漁業管理規範,規範距岸五00公尺內海域為禁漁區,每年六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為禁漁期。」未來也會逐年淘汰捕撈。
然而日本卻是「早早放棄雙拖網捕撈」魩仔魚,看出差異了嗎?台灣漁業已經快要乾枯了,卻還在「未來逐年淘汰」;等到那個未來真的來了,也不用淘汰了,因為沿海只剩下海帶。
追追追文中還引用「王友慈」博士的說法,提到「吃也不對、不吃也不對」的窘境;不吃居然是因為「對國人的營養需求有影響」。(註:這疑似網路追追追作者自行臆測補充,非教授言。)
記者已經好幾年沒吃魩仔魚了,我還是活得健健康康的,跑三千公尺只要十二分半。但是魩仔魚對於其他魚類卻是必要的糧食,文中怎麼沒提到?
人類不吃魩仔魚,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;但是其他魚類缺乏食物來源,卻是會引發危機的。文中王博士還提到可以從東南亞進口,真是可怕的說法。問題根本在於:「我們不該吃魚苗!」
魩仔魚也是其他魚類食物來源。(圖╱翻攝自《菜市場魚圖鑑》)
關於「魩仔魚」混獲與種類的相關資訊:
這裡我引用部分海洋大學謝豐任碩士論文《台灣地區週邊水域魩仔魚漁業混獲特性之研究》的摘要做為補充(指導教授正是王友慈),以彌補許多民眾的困惑;下方延伸閱讀有碩士論文全文電子資料,歡迎自行至國家圖書館註冊、參考。
該研究指出,台灣週邊海域的魩仔魚,魚類組成分別會就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上有所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在梗枋、枋寮、萬里及福隆是以「刺公鯷」及「異葉公鯷」最多,淡水與新竹則以「沙丁」及「刺公鯷」的漁獲率較高。台中海域則以「綾鯷」及「刺公鯷」數量較豐。
然後是許多民眾疑惑的「混獲」率,也是「魩仔魚實質上是200多種魚苗」的說法來源;由於漁民在捕撈時,不可能一條一條魚苗去辨別,一定會有許多混獲情形發生。以下是該研究所指出的混獲率與種類:
【混獲率】
淡水海域之月別混獲率:0.84~76.65%
新竹、台中、枋寮及梗枋海域之月別混獲率:0.31~18.77%
福隆及萬里海域之月別混獲率:低於8.49%
【混獲魚種】
淡水海域:狗母魚科、鰏科、鎖管、沙鮻、鰕虎魚科及鰺科。
梗枋海域:沙鮻、鰏科、狗母魚科、鰕虎魚科、鯛科及天竺鯛科。
枋寮海域:鰏科、鎖管、沙鮻科、狗母魚科、蛇鰻科、金線魚科及天竺鯛科。
新竹海域:沙鮻科、鰏科、鯛科、臭都魚科、鯔科及大眼海鰱。
台中海域:鰏科、湯鯉科、鰕虎魚科、鯛科及沙鮻科。
福隆海域:雀鯛科、狗母魚科、鯔科。
萬里海域:鯛科、天竺鯛科、鰺科及鰏科。
至於魩仔魚捕獲方式,通常是以「雙拖網、流袋網」等網具捕撈,其網目大小為0.2 cm × 0.2 cm,主要漁獲物為年齡24週,體長4 cm以下之魩仔魚,1977年引進使用。(